
绩效管理制度操作规程.doc
《绩效管理制度操作规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绩效管理制度操作规程.doc(18页珍藏版)》请在优文库上搜索。
1、1 绩效管理操作规程绩效管理操作规程 一、绩效管理的意义 从组织意义上讲,绩效管理提供客观、公正衡量个人贡献的标准,与薪酬等人力资源因素相连,塑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实现对个人价值的激励。 二、绩效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源经理与直线经理的角色分工 1人力资源经理 开发绩效管理系统; 为评估者及被评估者提供培训指导; 监督与评价该系统的实施; 参与规划员工发展。 2直线经理 设定绩效目标; 给员工提供绩效反馈; 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与评估; 参与规划员工发展; 针对绩效考核系统向人力资源部提供反馈。 总之, 人力资源部制订考核政策,相关部门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职责与性质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而后
2、由人力资源部监督考核。要求人力资源部深入到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个岗位去熟悉每一个工作环节是不现实的。绝非推卸责任,而是综合工作职责与工作效果因素考虑。希望在这一点上,直线经理及各级考核负责人能予以理解。 三、绩效考核标准的建立(考核指标的设定) 由人力资源部设定公司层面的绩效标准,以此作为各部门的参照依据。更重要的更应该是各部门结合本部门或岗位的情况自行制定绩效标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1可以充分考虑各部门的工作特点; 2一个好的绩效标准,是上司与下属共同制定的。这样,下属才有可能认可这个标准,才能自觉、自愿、发自内心地去达成这个绩效标准。 3可以适应变化。部门里可以随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工作关系
3、甚至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绩效标准。 制订绩效标准应有针对性地考虑必须性和达成的可能性! 最理想的做法是上司根据每一位下属的现状及根据达成其目标所需要的能力、 态度等关键要求来为2 每一位下属分别制订不同的绩效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 过多定性化指标的存在将会导致考核人在实际考核过程中随意地主观判断,丧失了考核工作的严肃性与有效性。考核指标应尽量以可量化的、可实际观察并测量的指标为主, 同时, 考评的指标应尽量简洁, 在数量上无须过多、过繁, 过多的指标极易导致考核组织者工作量的骤增,并且难以区分各考核指标之间的权重对比。另外,对管理者的考核还须加上对其管理技能的考评。 人力资源部提供的绩效标准
4、模板涉及十项态度十项能力, 附加说明提到了模板仅供参考。事实上人力资源部给出的只是一个框架,绩效考核指标的选择及各指标所占权重是有必要据部门或工作岗位的工作性质及实际情况予以调整的。 人力资源部不可能为每个部门或岗位设计非常具体的考核指标并设定权重, 因为最了解本部门或岗位实际情况的还是部门经理或岗位主导。 一个大公司内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的绩效考核表都是正常的。 举例, 人际交往能力对销售员很重要,但却不宜于作为对研发人员的考核指标。类似的能力我们可以说出几十种,但实际上需考虑必要性及重要性。否则,考核的意义不大,无形中也会增加考核的难度。总之,主动权在职能部门,人力资源部只是辅助。 当前
5、业界绩效考核多以目标管理为主,可遵循以下要点: 1确定绩效管理体系框架(人力资源部)。 基本上分三部分:工作计划执行情况、态度、能力。一般情况下,工作目标(计划完成情况)占考核权重应占(60-70%);考核框架中的态度、能力等辅助因素占(30-40%);前者突出定量,后者侧复位性。对于态度和能力所占比重,可据公司(部门、岗位)发展的不同阶段做相应调整。 有一点值得说明,绩效考核因素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态度和能力,有必要对其中的具体评估要素进行定义。这里要符合能量化的要量化,不能量化的要细化原则。否则只是笼统地标明团队精神、工作效率极易引起歧义、误解或不同的理解。试想,如果绩效评估时,评估者们分别采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绩效 管理制度 操作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1848.cn/doc/12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