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平面机构力分析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4-1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4-2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4-3 不考虑摩擦力时机构力分析不考虑摩擦力时机构力分析 4-4 考虑摩擦力时机构力分析考虑摩擦力时机构力分析(简介)(简介)结束 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一、作用在机械上的力 1)驱动力:F V 为锐角,作正功 原动力由原动机提供,它是驱动力,那么驱动力只来自原动力吗?原动力由原动机提供,它是驱动力,那么驱动力只来自原动力吗?2)阻抗力:F V 为钝角,作负功 生产阻力(有效阻力)由害阻力 常提到的力:常提到的力:原动力、摩
2、擦力、运动副反力、重力、惯性力 一提到摩擦力,多会认为是有害阻力。一提到摩擦力,多会认为是有害阻力。对搅拌机、带传动、自行车呢?对搅拌机、带传动、自行车呢?运动副反运动副反力(法向、切向)是内力还是外力?它作功吗?力(法向、切向)是内力还是外力?它作功吗?什么时候应考虑重什么时候应考虑重力?作功如何?力?作功如何?惯性力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惯性力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力,大小如何求?它作正功还是负吗?力,大小如何求?它作正功还是负吗?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可以忽略吗?什么时候会用到它?可以忽略吗?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结束 二、二、机构力分析的任务和目的机构力分析的任务和
3、目的 1)确定运动副中的反力 用于计算强度、机械效率、摩擦磨损、决定轴承结构等 2)确定机械上的平衡力(或平衡力偶)根据作用在机构上的已知外力(或力偶),确定要维持 给定运动规律时所需的未知外力(或力偶)三、三、机构力分析的方法 1)静力学方法 不考虑惯性力因素(低速机械)2)动态静力学方法 将惯性力视为外力,加于相应构件上,按静力方法分析 图解法、解析法图解法、解析法 结束 4-1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构件惯性力的确定 确定惯性力:确定惯性力:设已知构件的质量、转动惯量及运动学参数。设已知构件的质量、转动惯量及运动学参数。实际上:实际上:在设计新机械时,力分析还未进行时,根本不能作强度计在设计新
4、机械时,力分析还未进行时,根本不能作强度计 算,构件的质量、转动惯量是未知的。算,构件的质量、转动惯量是未知的。常用方法:常用方法:类比和经验公式,或按纯静力学方法对机构在某一特定类比和经验公式,或按纯静力学方法对机构在某一特定 位置时大体估算出构件的尺寸、材料。粗略地得到质量、转位置时大体估算出构件的尺寸、材料。粗略地得到质量、转 动惯量,将它作为初值代入进行力分析。待第一次力分析完动惯量,将它作为初值代入进行力分析。待第一次力分析完 成后,作强度计算,对其进行修正。这个过程反复循环进行。成后,作强度计算,对其进行修正。这个过程反复循环进行。直至满足要求为止。直至满足要求为止。结束 S as
5、 FI MI FI lh 一、一般力学方法一、一般力学方法 1 1)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 惯性力 F I=-m as 惯性力矩 M I=-Js 把 FI 按图示平移 lh,将两者合二为一。IIhFMl 2 2)作平面移动的构件)作平面移动的构件 3 3)绕定轴转动的构件)绕定轴转动的构件 惯性力 F I=-m as 惯性力矩 M I=-Js 绕质心轴转动 绕非质心轴转动 惯性力 F I=-m as 惯性力矩 M I=-Js 结束 二、质量代换法二、质量代换法 确定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a、复杂 将构件的质量等效简化成几个集中质量只有惯性力方便 质量代换法质量代换法 代换条件
6、代换前后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代换前后的总质心位置保持不变 代换前后的总转动惯量保持不变 S B C mB mC mk mB m c b k 1 1、动代换问题、动代换问题 SKBKBKBJkmbmkmbmmmm22三个方程,四个未知量(b、k、mB、mK),如确定b kbbmmkbkmmmbJkKBS结束 二、质量代换法二、质量代换法 确定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a、复杂 将构件的质量等效简化成几个集中质量只有惯性力方便 质量代换法质量代换法 代换条件 代换前后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代换前后的总质心位置保持不变 代换前后的总转动惯量保持不变 S B C mB mC mk mB m c b k 2 2、静代
7、换问题、静代换问题(两点代换)同时选定b、c,只满足条件1、2 kmbmmmmKBKBcbbmmcbcmmKB结束 二、质量代换法二、质量代换法 确定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a、复杂 将构件的质量等效简化成几个集中质量只有惯性力方便 质量代换法质量代换法 代换条件 代换前后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代换前后的总质心位置保持不变 代换前后的总转动惯量保持不变 S B C mB mC mk mB m c b k 2 2、静代换问题、静代换问题(两点代换)同时选定b、c,只满足条件1、2 kmbmmmmKBKBcbbmmcbcmmKB结论:结论:1)两代换点连线必然通过质心。2)静代换简单方便,代换点 B、C 可
8、随意选定。对于一般要求机构,采 用静代换较多。3)动代换满足了质量代换的全部条件。其代换点只能随意选定一点,而 另外一个代换点则由代换条件确定。4)使用静代换,其惯性力偶矩将产生误差 )(22sCBIJcMbmM结束 4-2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一、移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一、移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摩擦力F21:Ff21 =f FN21 在外载荷一定时,法向反力FN21的其大小 与运动副表面的几何形状有关。G 1 2 v12 FN21 Ff21 FR21 F 1)平面:FN21=G Ff21 =f G 2)槽面:FN21=G/sin Ff21 =f FN21=f G/sin
9、令当量摩擦系数:fv=f/sin Ff21 =f vG G FN21 2 FN21 2 2 1 2 结束 一、移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一、移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 摩擦力F21:Ff21 =f FN21 在外载荷一定时,法向反力FN21的其大小 与运动副表面的几何形状有关。G 1 2 v12 FN21 Ff21 FR21 F 3)半圆柱面 FN21=k G Ff21 =f FN21=f k G 若圆柱面为点、线接触:k 1 若为均匀圆柱面接触:k=/2 其余则介于两者之间。G v21 2 1 令当量摩擦系数:fv=f k Ff21 =f vG 结束 二、移动副中总反力的确定二、移动副中总反力的确定 G
10、 1 2 v12 FN21 Ff21 FR21 F 1、平面移动 FR21 =FN21+Ff 21 Ff21 =FN21tan 摩擦角摩擦角 =arctan f 总反力方向的确定:总反力方向的确定:(1 1)与法向反力偏斜一摩擦角)与法向反力偏斜一摩擦角 (2 2)偏斜方向与相对速度方向相反)偏斜方向与相对速度方向相反 结束 2、斜面移动 G F FN F FR21 v F G FR21 +F G F R21 -(1)滑块沿斜面上升 力平衡条件:F+G+FR21=0 由力多边形得:F=G tan(+)(2)滑块沿斜面下降(驱动力为 G)同理:F +G+F R21=0 F=G tan(-)注意: